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

日期:2025年02月25日 16:10     来源:    作者:    关注:

广大市民朋友:

近年来,随着虚拟货币、区块链概念的兴起,一些不法分子打着“虚拟货币”“区块链”的旗号,以高收益、高回报为诱饵,大肆进行非法集资活动,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扰乱了经济金融秩序。为切实提高大家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遏制此类非法集资行为,特对这些风险情况进行如下提示。

一、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早在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活动本质上是未经批准的非法公开融资行为,涉嫌多种违法犯罪活动。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的非法性。

我国明确禁止任何机构或个人从事虚拟货币与法定的货币的兑换、交易、定价、信息中介等业务。任何代币发行融资(如ICO、IFO等)均属非法,相关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护,损失由参与者自行承担。

二、常见非法集资手段

1.虚假区块链项目包装

不法分子通常会夸大虚拟货币和区块链的应用价值,吹嘘其具有“去中心化”“高收益无风险”“国家支持”等特性,利用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混淆视听,让普通民众难以辨别真伪。通过包装虚假区块链项目,谎称开发“革命性”区块链技术,编造白皮书、虚构应用场景,利用名人站台或空投“糖果”诱导投资,实际无技术支撑,资金用于“借新还旧”。

2.高额静态收益与传销返利

通过展示虚假的交易数据、盈利案例,吸引投资者参与,承诺给予投资者超高回报率,如每日返利、定期分红等,诱导群众不断投入资金。

一是“静态收益”:承诺“币值只涨不跌”“日息千分之一”等高回报,通过操纵价格制造虚假繁荣。

二是“动态收益”:以发展下线返利为诱饵,设置多层级的奖励机制,形成多层级传销结构,资金链断裂后跑路。

3. 伪造交易平台与跨境操作

搭建虚假交易所或APP,后台操控数据限制提现,最终关闭平台卷款潜逃。

利用境外服务器逃避监管,通过“对敲”模式非法换汇或转移资金,形成境内外资金闭环。

4. 蹭热点与概念炒作

假借“元宇宙”“数字资产”“财富分享”等新兴概念,虚构投资标的(如虚拟矿机、云养殖积分),实则无实体支撑。

三、风险防范建议

1.不参与、不轻信、不转账

牢记“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均属非法”,拒绝下载不明APP或加入投资群,警惕“高收益零风险”话术。

2. 核实项目合法性

通过官方网站查询募资主体资质,或咨询当地金融监管部门,确认是否具备金融业务许可。

对比回报率,若显著高于银行贷款利率(4倍以上)或企业正常利润(20%),极可能为骗局。

3. 保护个人信息与资金安全

避免使用个人银行账户进行虚拟货币交易,防止信息泄露或卷入洗钱风险。

4.及时举报与维权

发现可疑行为,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或处非牵头部门(财政局)反映情况,也可拨打12345热线反映问题,并配合提供证据。

四、典型案例警示

不法分子通过线上组建微信群、线下召开巡讲会等方式,诱骗投资者下载非法APP,购买其自创的非法虚拟货币,涉嫌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

结语

虚拟货币投机炒作风险极高,法律明确禁止其金融属性。社会公众应提高警惕,理性看待技术概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自觉远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非法集资等违法金融活动。

上一条:领取2024年度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证书公告
下一条:关于“云养经济”领域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