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建专栏 >> 正文

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追忆财政部原部长吴波

  • 日期:2018年10月25日 09:48
  • 来源:
  • 作者:
  • 关注:

一份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追忆财政部原部长吴波

来源:财政部网站

1

了却遗愿

——一个真正无产者的坚守

吴家后人聚在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主要内容是要落实吴老生前的最后遗愿——上交两套住房。

10年前,刚刚进入农历乙酉年不久,积聚了一个冬季的严寒似乎来了个总爆发,北风呼号,滴水成冰。2月21日,在北京医院,一位为共和国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老人——财政部原部长吴波同志永远地合上了眼睛,平静而安详地走了。

这位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悄悄地离开了我们,他没能赶上春的温暖,却先行去追寻春的气息、精神的涅槃……

他是一位党的高级干部,长期在共和国的财经领域工作,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光明磊落,襟怀坦白,鞠躬尽瘁,奋斗不息。

2月25日,在北京八宝山送走吴波之后的当天。吴家后人聚在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主要内容是要落实吴老生前的最后遗愿——上交北京万寿路甲11号院4号楼1101、1103两套住房。

不给儿孙留下半点私产。这是吴老生前的愿望,为此,他两次立下遗嘱。第一次是在2000年10月9日,吴老开宗明义地说出了他的理由:“我参加革命成为一个无产者,从没有想过购置私产留给后代……”第二次是在2003年1月26日,吴老在遗嘱中强调:“我在遗嘱中要求我的子女不要向财政部伸手,也请部里不要因为我再给他们任何照顾。在我和老伴邸力过世后,我的住房必须立即交还财政部。财政部也不要另外给他们安排、借用或租赁其他房屋。他们有什么困难,由他们找自己的工作单位解决……”

吴家后人一致同意立即上交住房,了却老人的最后遗愿。

吴波,一个真正的无产者,他一生的弘愿——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自始至终为党为国尽职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克己奉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心静如水、高风亮节的“布尔什维克”的形象——彻底得以实现……

事过经年,此事至今让人唏嘘感叹。按照政策,吴老的这两套房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不用上交单位,并可以按照规定以较为低廉的“房改价”买下,而他自己家庭情况其实也有实际的困难,不但在外地的儿孙回北京没地方住,在北京的亲属中也有人还要租房居住。

但是,大凡了解吴波性格的人都不难理解:这完全符合他始终如一的作风,也符合他一辈子表里如一以身践行信仰、坚守和履行的行为准则。

2

几度沉浮

——心底无私天自宽

在遭遇委屈中,如何面对?往往能够大浪淘沙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情,磨砺和考验人的情操和品质。

如果用两句话描述吴波的精神风范,我愿意用“身前品格存高洁,故去无产德馨香”来表达。

一位生活了一个世纪的老人,一位为党工作一个多甲子的革命家,一位为新中国财政事业贡献了毕生心血的先行者,在时代的风风雨雨洗涤中,却始终不悔初衷。

吴波出生于安徽省泾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27年,21岁的吴波立志救国,投身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1931年,他任国民政府湖南省水灾善后委员会委员,办了许多救济灾民的实事。之后,他在上海与共产党地下组织积极接触,掩护过不少被国民党追捕的共产党员。1936年,他在陕西省政府任参议时结识了在杨虎城手下工作的共产党员南汉宸。西安事变时,发生了一件影响他终身的事——受到了周恩来的接见。周恩来专门与他进行了长谈,他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以其特殊的身份为党营救西路军被俘人员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正是这次见面,使对民族深怀忧患的吴波被共产党人的品格和襟怀所折服和打动。1939年6月,他在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正式参加革命工作。之后,他在组织安排下,奔赴延安,从此踏上康庄正道……

从1941年8月开始,吴波任陕甘宁边区财政厅秘书主任,后来历任晋察冀边区粮食局副局长、代局长,晋察冀野战军后勤司令部供给部副部长,晋察冀边区财经办事处处长,华北解放区财政厅副厅长,华北人民政府财政部副部长,中央财政部办公厅主任、党组副书记、机关党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组副书记,财政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财政部部长、党组书记等职。参加革命后,他长期在财政经济领域工作,直到离休。

烈火炼真金。只有经过逆境的波折和考验,才能反映和显现人的真正品质。

吴波的一生中,经历了几度大起大落的沉浮。

第一次是在延安“大审干”时期,为了保障革命队伍的纯洁性和甄别混进延安的特务分子,组织上要对来延安的各类人士实行严格的“政治过滤”。吴波因为其特殊的经历而成为被审查的对象,并被严格关押审查了两年半。在这段特殊时期,他在痛苦的磨练中不但没有沉沦和放弃,反而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书籍,接受和得到了有生以来最系统的思想启蒙,理性和平静地对待自己被审查的际遇,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人生和革命事业的境界升华——做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产者。

第二次是在建国初期,由于“新税制”的制订而导致的风波,吴波不仅没有退缩和躲避,而是在可能面临“反党分子”的定性、丢官甚至有牢狱风险的境况下,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并因此险些终结政治生命。

第三次是在“十年文革”期间,他被“造反派”批斗、抄家、攻击、折磨中,始终敢于担当,坚持“我是财政部常务副部长,财政部的错,是我吴波的错,具体的事都是我办的,要承担责任,应由我来担责”。因此,他多次被批斗并被下放到“五七干校”,长达四年的时间。回京后,又由于复杂的因素,等待恢复工作和名誉又消磨了六年,前后度过了十年的艰难岁月……

在遭遇委屈中,如何面对?往往能够大浪淘沙看出一个人的真实性情,磨砺和考验人的情操和品质。这种考验,往往没有身临其境和身在其中的人,则难以感受那种心灵煎熬和痛彻骨髓的苦痛。往往有许多人在这种委屈和逆境中,迫不得已的放弃,并在时代波涛的席卷之下,随波逐流。而只有那些真正的勇者、那些具有坚定理想和信念的人、那些意志坚定和具有真正信仰的达者,才能够“去留肝胆两昆仑”、“留取丹心照汗青”。

3

遵循规矩

——不能擅自逾越的“底线”

“我们在外出差是不允许带家属的。这是规矩。你既然带了,我也不能赶她回去。但她所有的开销和费用,必须从我的工资里扣掉。”

治国、治家、干事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讲究立规矩,讲原则,实事求是。这些概念,往往耳熟能详。但是,现实社会的诱惑、客观环境的冲突、内心诉求的渴望、社会现实的比较落差所导致的各种压力,则往往使人在巨大的时代漩涡中背离。

然而,作为高级干部的吴波,却总是能具有万有引力般的力量,能够克服漩涡中的离心力而紧紧拥抱真理和国家事业的大地。

大凡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这样评价吴老:这种人,和他相处,能使人净化心灵。

几任财政部长都对吴老尊敬有加,即便在他离休之后,有关财政的大事,也都去征求他的意见。可老人每次都很谦逊。老人常对别人说,他们都很成熟,也有经验、有水平,也了解情况,会把国家财政的事办好的,我不能去干扰他们。

吴老熟读24史,自己时常写诗言志,记忆力也非常强,讲话时也不用对着稿子念。他对数字非常敏感。如果有人把数据搞错了,他会马上敏锐地指出:“搞财政工作的,对数字一定马虎不得,否则可能全盘搞砸。”

吴波在财政系统担任领导30多年,成为了一个务实的财政理论家和实践者。他的理财思想的核心是勤俭节约。他认为这不仅是财政和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理财的大忌就是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尤其不能破坏规矩从而产生腐败。

在财政策略上,他主张综合平衡,财政收支安排与国力一定要适应,必须坚持“收支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实行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增加收入与勤俭节约相结合,专业征税与群众协税相结合,抓税收与抓生产相结合,完成税收与严格贯彻经济和财税政策相结合等措施。这些理财观对新中国的财政与经济的发展,对纠正一段历史时期的政策偏差,从而恢复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吴波在财政部工作时常说,毛主席、小平同志都提倡实事求是,我们大家也都说要实事求是,但实际上有些事情还是没有实事求是,其原因一是认识问题,再一个就是立场问题。如果你怕影响自己的乌纱帽,怕招惹是非,怕影响个人的利益,就不会敢于承担责任。在“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放卫星是普遍现象,但是,在财政部,吴波认为,财政放卫星就意味着向老百姓多征税,肯定要增加人民的负担。因此,财政部不但没有放卫星,而是实事求是的将“大跃进”出现的问题如实给中央汇报。

在吴老身边待了12年的工作人员杨雷芳回忆,吴老说话从来都是轻言细语,和颜悦色。唯独有一次,吴老声音高了一点。那是因为小杨在打扫办公桌时无意中翻动了一份文件,吴老以为他想看文件,立刻指出:“这是组织上发的重要文件,绝对不允许你看的,这是原则问题。”

这种讲规矩的风格贯穿他一生的工作和生活中,即便到了他年老得病的后期,有时记忆不太清楚,但绝不以权谋私这根弦却始终绷得紧紧的。有一次,小杨与夫人一起到医院看望吴老。吴老当时还误以为是在外地出公差,他等小杨的爱人走后告诉小杨,“我们在外出差是不允许带家属的。这是规矩。你既然带了,我也不能赶她回去。但她所有的开销和费用,必须从我的工资里扣掉。”

就凭老人这种“下意识”的话语就足以代表任何的评说……

4

维护原则

——义正词严地“拒绝”

可是吴老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么多人都在舟曲工作,别人能干,我儿子为什么就不能干?要是把这些人全部安排进省城,能安排得了吗?不能因为看我的面子给我儿子办调动。

在生活中,一个人会不会“拒绝”,常常是衡量此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然而,人,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类复杂因素和人情世故,谁又能真正能够以“公理”和“原则”为惟一的杠杆,排除一切干扰因素,而毫不留情地采用“拒绝”的方法呢?

其实,在社会中不难发觉这么一个现象:许许多多因为腐败而“湿脚”、“湿身”甚至身陷牢狱,成为社会罪人的人,最早的心理防线崩溃,就是从抵挡不了诱惑,不会“拒绝”开始的。

但是,无私者无畏。有关吴波在工作和生活中毫不留情地“拒绝”他人的事迹,不胜枚举。

1985年,吴老到延安参加杜斌承纪念馆的开馆仪式。当地政府安排他住进了延安宾馆的套房。吴老坚决不同意,他说,“地方这么穷,你们还让我住这么好的房间,我怎么睡得着觉呢?”等地方的人走了以后,他自己换成了标准间。换了房间以后,他对随行的秘书说起这几栋宾馆楼的故事。

原来,当时周总理来到这里后就曾经批评修建高档宾馆,他严厉指出,国家这么穷,怎么能够花大量的资金修这么豪华的楼呢。吴老当时对工作人员说:“我一躺在床上,总理当年的话句句在耳,你说我怎么安心睡得下呢?”

吴老当时的一个孙女在西安外语学院读书,听说爷爷奶奶到了延安,十分想念,便赶到延安来看望他们。准备返程时,吴老身边的工作人员想为她安排公车送回西安。然而两位老人坚决不同意。最后,还是由老太太亲自“押”着孙女走了好远的路,目睹她上了公共汽车,然后才返回。

吴老为政清廉,绝不容忍以权谋私,对自己、对家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也都要求严格。

吴老的几个儿子都先后去边远地区锻炼,大儿子当年支边去了甘肃。最初,吴老只给他说了一句话,“去,就一定要坚持到底,不要回来。” 这样,大儿子就到了甘肃舟曲县,当初的一个“兔子都不拉屎”的地方工作。同去支边的不少同学都偷偷跑回了家,但他却一直留在了甘肃。即使是1960年到1963年的自然灾害期间,他在甘南少数民族地区饿得半死,也坚持着没有回家。后来,甘肃省委的一位主要领导找到吴波,提出他的儿子已经锻炼得够久了,可以在兰州安排一个工作,也可以更好的发挥他的才干。可是吴老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么多人都在舟曲工作,别人能干,我儿子为什么就不能干?要是把这些人全部安排进省城,能安排得了吗?不能因为看我的面子给我儿子办调动。

从此,他的大儿子就一直在舟曲县工作了一辈子,并在这个小县城里娶妻生子,直到退休和去世,真正达到了父亲对自己“坚持到底”的要求。

吴老对自己的几个孩子要求非常严格,从不让别人利用他的关系为子孙们谋私利,哪怕是“揩公家的一点油水”也不干。有一次,他的大儿子从甘肃回来看他,拎着许多行李,可吴老不让公车去车站接他,而是让他自己坐出租车回家。

在吴老的观念中,公车只能用来办公家的事,私事是绝对不能沾的。就连他的夫人邸老,一个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离休后腿脚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她的合同医院在积水潭医院,上医院看病时也是自己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去。老太太有一次染上急病,需要送医院治疗。可是吴老坚决不同意用单位配给自己的公车送。老太太对此也十分赞同,最后还是自己想办法上医院看病。吴老不让老太太用公家车,甚至不让自己的秘书去照顾她。

老太太在医院住院时,特别想吃肉,他的秘书便“自作主张”买了肉做好菜给她送去。但是,当吴老知道后,不但没有表扬秘书,反而提出批评说:“你是我工作上的秘书,不能管老太太生活上的事。”

在吴老看来,工作就要讲规矩,不能掺和任何私事。

5

廉洁朴素

——“要节约国家每一块铜板”

他的一件睡衣,穿了几十年,上面全是补丁,就是不让换。

“要节约国家的每一块铜板。”这是吴老工作时常讲的话。

吴老生活简朴,更不贪图个人享受。当年在财政部工作时,吃饭时总是去得很晚,拿一个饭碗,一双筷子,有什么吃什么,从不挑剔。平时在家里也一样,粗茶淡饭,从不讲究。吴老特别注意节约。在老年得了帕金森综合症后,手总是不停颤抖。有时吃饭时,粮食掉在地上或者桌上,他总是细心的捡起来吃掉。还教育身边的人说,“粮食来之不易,一定要勤俭节约。”

他的一件睡衣,穿了几十年,上面全是补丁,就是不让换。跟他在一起20多年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只记得吴老几十年中只穿过两套中山装,一套灰色,一套浅灰色。晚年惟一做的一套新衣服,是因为受邀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纪念会时做的。也是因为他觉得在这种场合必须要庄重才能表达他的感情。

他家里有两部电话机,平时都放在他的书桌上,晚上睡觉时,要把那部红色保密专线电话放在他的床头,可是他家连一个床头柜都没有,都是临时放在一条方凳子上。工作人员回忆,在吴老离休之后,他专门给组织打了个报告,要将“红色专机”交还给组织。他说,我已经退下来了,没必要用“红机”了。

吴老认识许多的著名书法家,跟他们关系都很好,可是他从不让人送字画。他的家里,唯一珍贵的书法作品,是陈云同志亲笔书写的一幅字,上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际上,吴老更看重的是这幅字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吴老身边的工作人员陈纪祥回忆,几十年来,吴老很多次都给别人捐钱,他只要从报纸上看到一些有关需要社会捐助的信息,每次都要让秘书和工作人员去邮局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汇款。

吴老的儿子吴威立回忆说:“有一年春节,妈妈拿着6块钱跟我说,这是你爸一个月的工资。200多块的工资就给我剩下6块,都捐给别人了。”

在吴老的意识中,从不会想给孩子们留下什么财产,也不会考虑让他的后辈们利用他的身份得到任何好处。

他的工资怎么花呢?刚开始国家发行国库券时,没多少人愿意主动去买,吴老就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买了国库券。往后,他每个月的工资都必须有一部分买国库券。国家每个月给他52块钱的保姆费,他全部都交了党费,保姆费则另外从自己工资里扣。

有一段时期,吴老家乡的人有困难,只要给吴老写信,他就会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去帮助和救济父老乡亲们。他的工作人员小杨当时就经常为他办理这些事情。

他曾经的秘书王沈京回忆,在以前的物资短缺时期,逢年过节时,单位通过“后勤基地”给老干部送些鸡蛋、肉禽和蔬菜之类东西。王秘书说,往往这是他最头疼的问题。“因为吴老一定要交钱,我说这是单位给老干部的福利。但是他依然不答应,一定让我把钱上缴。可是单位没法给这些钱上账呀,有时我不得不‘糊弄’他,把钱交给家里的保姆鞠奶奶买菜用。”

在他家的客厅里有一对破沙发,一溜半截高的书柜,在1998年搬家的时候一动就全部散架了。收破烂的人看了一眼说,“你给我钱,帮你扔掉还可以;让我给你钱,那不可能。”最后这些摇摇晃晃的书架、五六十年代的沙发、老旧的“苏联式”床垫都只能找人扔掉。

吴老在工作和生活中廉洁朴素早就有名,他曾多次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艰苦朴素、廉洁奉公的模范。

6

严于律己

——老老实实做人

他家的生活条件与平时想象中的高级领导人的家完全不一样。房屋破旧,家具破旧,墙面和天花板的墙皮到处都在脱落。

北京西城区大酱坊胡同20号,是一所看上去极为普通的四合院。在一些北京老百姓眼里,这是一座很破旧的四合院,年久失修,两边厢房的房柱都已经开始倾斜,小院里和房间里的青砖早就已经破损,有的已经断裂,一到下雨天屋顶就会漏雨。吴老就在这所建国初期分给他居住的院子里住了47年。

他的离休生活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长期担任高级领导干部的吴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对于这样的共和国功臣在生活条件和物资保障上都有明确的保障规定和规格。

该是颐养天年的吴老,却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仍然是一个纯真、无私、甘于淡泊的人。

吴老曾经的秘书,在回忆当初初次走进吴老家的情景时,这么给我们描绘:当时去吴老家时,是以一种崇敬的心情进去的,但到了吴老家一看,他家的生活条件与平时想象中的高级领导人的家完全不一样。房屋破旧,家具破旧,墙面和天花板的墙皮到处都在脱落。吴老家以前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给他从厨房端饭到房间时,多次发生过墙皮脱落掉进饭碗的事儿。

每一次提到给房子维修,吴老都不同意。包括好几届财政部领导去看望他时,也给他提出同样的问题,劝他,哪怕是提出来只给房子粉刷一下,也都遭到他的拒绝。吴老总是说:“我离休了,已经不工作了,不能吃国家的闲饭,再给国家添麻烦。”

直到1993年,实在怕吴老摔倒,工作人员先通过做通吴老的夫人邸力(她是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第一批毕业生)的工作,再通过她,用一种“骗”的方式,让吴老出去待了两天,利用这两天的时间才给他的房子粉刷了一遍。就这事,后来吴老还把秘书给批评了好几次,说不该替他做主。

吴老家有一个用了几十年的老式铁皮浴盆,四角有“腿儿”,盆沿还很高,又旧又笨,爬上爬下很不方便。但吴老的浴盆却有许多用途,除了洗浴之外,洗完澡之后的水都要留在浴盆里,用来冲厕所。在吴老家洗完菜的水也要用来浇花。他总说,北京缺水,要节约用水。

年岁大了后,工作人员怕他摔倒,劝他换个浴盆。可吴老总是不答应。陈秘书回忆,有一次,吴老在洗澡时,腿脚不灵便,在迈过盆沿时,不慎摔了一下。他借此说起换浴盆的事,可吴老仍不答应。只让维修人员在浴盆前加了一层砖头,抹了些水泥,在浴盆边的墙上安了一个扶手。直到吴老90多岁高龄时,实在不方便迈腿进浴盆时,才给他“强行”换了一个。

离休后的吴老,也不出去旅游。有时秘书劝他,天气好时,出去走走,晒晒太阳,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别人都这么做,效果不错。但吴老不听。他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说自己是个“懒人”,不爱动;另外不愿麻烦别人,说是给别人闹出那么大的“动静”,不合适。

在他的工作人员小杨照顾老人的12年里,只见他出去3次。一次是1997年春天去植物园,午饭都是用自己的钱买的,不愿惊动有关部门;一次是身边工作人员动员了他好久去大兴的西瓜节观光。好不容易答应了,到了那儿后,吴老怎么也不愿意在当地政府吃饭,并推脱了四十多分钟,就是不上桌。工作人员为了说服他,就说,“吴老,您不吃饭,大家还要吃啊,是不是?”吴老想了想后同意了,可是吃完饭后,他一定要付了账才安心离开;还有一次是部里组织老干部去世界公园游玩。

吴老过去常说,“搞财政的人一定要做老实人,做人要正。”

他也不求名。1985年,他的秘书姚文钢陪吴老去陕西出差,写了一篇《吴波同志二三事》,登在《中办通报》上,后被人民日报转载。吴老知道后,说了他整整一个星期,不让他以后再刊登类似的东西。

吴老从不愿麻烦别人,就连理发也是如此。年岁大了后,他也要上单位理发室来理发。秘书要让理发师来家里。可吴老不答应。他说理发师不是为我一人服务的,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也拿他没办法。后来有一次,他来财政部理发,几个部领导知道后,专门停下会来看望他。老人家又觉得耽误了他们的工作,这才在秘书的“忽悠”下,同意让人来家里理发。

7

宽以待人

——善于换位思考的敦厚长者

有一位曾经跟随吴老多年的部下,在文革期间错误的“站出来”给吴老贴大字报,要揪斗吴老。多年的歉疚和良心醒悟使他十分愧疚和难受,主动找到吴老的秘书,想找个机会要当面给吴老道歉、认错。

当不知道这次“见面安排”的吴老听完他的话后,非常非常平静地对那人说:“我,不记得你说的事了”。

吴老家住的胡同对面,也是一家四合院,住了几户人家。这些邻居在吴老家住的山墙后面,搭建了一些小棚子,把本来很窄的胡同都挤占了,连小车进来都像“挤牙膏”似的。吴老从不说,也不让秘书给反映。他说,那些群众住房困难,不要去责怪他们。

而在吴老的前院,曾经长期住过为吴老开车的司机老蔡师傅。蔡师傅家里生活比较困难,吴老也一直给他救济,把他家的人当自己家人一样对待,就连他家的房租、水电费也给他代交。老蔡师傅的儿子们也都是在吴老身边长大的。

一个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和一个普通的工人两个家庭曾经就这样长期的生活在一起,融洽、自然,如同一家人。吴老平时对蔡师傅的孩子,也都像对自己的孙子一样。过年时,吴老总是让她的夫人邸力给工作人员的孩子们买衣服,给“压岁钱”。

文革时期,一些红卫兵来吴老家里来“造反”。蔡师傅的孩子们不让这些人伤害吴爷爷,觉得伤害他就像是伤害自己亲爷爷一样。于是,他们拿着铁锹站在门口,不让那些红卫兵进门。

对家属、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苛刻”,可是吴老对别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又十分周到。他在人大财经委工作期间,遇到会议开得时间比较长,要在会议上吃饭的时候,他总是不忘了给家里打电话,让家里人给等着他的司机多加一个菜。

吴老不但在生活上关怀他们,对他们的思想和政治上的进步也非常关心。平时有时间,他也常给身边的工作人员交流思想。一个曾经为吴老开车的一个司机师傅,就是在吴老的帮助和教育下,积极靠拢党组织,成为了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他还多次给负责行政后勤管理的领导说,要多帮助那些思想上要求上进的工作人员,多教育,多培养他们。

工作人员小杨来了以后,吴老把西屋单独让出来给小杨住,让他有空就多学习,他嘱咐小杨说:“你不可能一辈子待在这里,你要好好学习,以后才能真正走向社会。”于是小杨就抽空了报了个文秘函授班学习,而吴老一看见小杨学习就特别高兴,连声夸奖:“学习好,学习好。”小杨还回忆说,虽然吴老自己穿的很破旧,也从来舍不得为自己买衣服,但是在小杨来了不到一个月后,就让老伴给小杨去西单买了件新衣服。

即便是对那些担任过他的秘书的同志,在他退下来后,也常常对他们说,不要老呆在我这儿,你们的工作主要在单位的案头。秘书说我们的工作是国家安排的,是“吴办”嘛。可吴老也开玩笑说,“吴办”“吴办”,现在是无事可办嘛。

1994年4月17日,组织上安排吴老的第8任秘书王沈京同志到另一个岗位工作。赴新岗位之前,他去给吴老道别。临走时,吴老亲自送他到大门口,还让夫人邸老送他到胡同口。

在吴老身边的工作人员走了一拨又一拨,无论是秘书、司机,谈起吴老时,都说他是个让人肃然起敬的长者,一个“很少见的人”。

也有许多人在吴老离休后,来找他写回忆录,邀请他参加社会活动等,每一次吴老都婉言谢绝,他说,历史上的事情,我们这些当事人不要去说,要让后人去说,他们会客观和中肯地作出评价。

即便是对待那些曾经错误地对待过他的人,吴老的“方式”似乎也和别人迥然有别。

也是在吴老退下来之后,有一位曾经跟随吴老多年的部下,在文革期间错误的“站出来”给吴老贴大字报,要揪斗吴老。多年的歉疚和良心醒悟使他十分愧疚和难受,主动找到吴老的秘书,想找个机会要当面给吴老道歉、认错。

在有一年的春节期间,这人来到了吴老家。从进门开始就流泪。可是,当不知道这次“见面安排”的吴老听完他的话后,非常非常平静地对那人说:“我,不记得你说的事了。人老啦,好多事真记不清了。”那人听到这些话,更是羞愧,在吴老隔壁的房间里哭了一个多小时……

沧桑世事,物是人非,拈花一笑,已泯恩仇。

8

风范长存

——将精神遗产薪火相传

吴老过世后,自己与夫人留下的存款几万块钱是怎样处理的呢?给长期照顾他的小杨3万元,补给三儿子当初垫付的房屋装修款4万余元,其余除去丧葬的费用,几乎没有剩余。

一个老共产党人走了,清清白白地走了。

尽管他走了已经十年,但是,他的事迹、他的风范至今仍然被人所称道。

在他走后的第二天,根据老人的遗愿,他的家属签字同意,将他的遗体交给医院做病理化验。

吴老过世后,自己与夫人留下的存款几万块钱是怎样处理的呢?给长期照顾他的小杨3万元,补给三儿子当初垫付的房屋装修款4万余元,其余除去丧葬的费用,几乎没有剩余。留给几个孩子的就是几大柜子书籍:24史、财政学书籍等。他没有给子孙留下任何遗产,但是,他的精神遗产,却是留给世人的一份传世珍宝。

他以一个无产者的清白,最终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无产者,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而不是为个人谋私利。

长者已逝,精神尤存。

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他的身上,也体现出“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在他的身上,更体现了一个纯粹共产党人的精神。

今天,当我们再次追忆起吴波时,当我们再一次被他的事迹和精神所感动时,我们是否应该牢记——优良传统,是不该被忽略和忘记的,忘记了过去,确实就意味着背叛。

同时,我们是否应该琢磨:仅仅有感动是不够的,而是应该自省,应该醒悟,应该对照和学习吴波的品格,想一想: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干部?

请记住这个名字——吴波。记住这个将近走过了一个世纪的老人,记住这个老共产党员,一个真正的无产者。

记者 蔡劲松

上一条:【党史故事】周恩来:“不要使我同群众有距离”
下一条:一位共和国部长的“五子棋局”——追记新中国第五任财政部长吴波

关闭